汉语言文学专业
历史积蕴: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是枣庄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是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枣庄学院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枣庄学院A类专业。该专业秉承山东省特色专业语文教育的历史积蕴,于2004 年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2013 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2019年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2020年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师范生。
师资力量:现有专业教师 47名,其中正高职称 4人,副高职称24人,高级职称共 28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 59.5%;博士 20人、硕士 1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一共39人,比例达到 82.9%; 45岁以上24人, 35~45 岁20人,35 岁以下 3人,老中青结构合理。博士毕业学校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庆星大学(韩国)等。师资队伍活力强、作风正,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均形成合理梯队。教师中有博士后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枣庄学院“青檀学者”1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5人、律师2人、二级心理咨询师3人、具有中学教学经历的教师8人(双师型)、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另有3位高级职称教师分别被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外聘教授12人,中学高级职称兼职教师8人。
教学科研:本专业作为校级品牌专业、校级重点学科,现建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古代汉语”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汉语课程教学团队”1个、校级精品课程5门。近5年获批校级课改立项10项。在科研成果方面,本专业教师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课题3项,省社科规划课题6项,教育厅、文化厅及枣庄市社科联等科研项目10项;获市厅级以上奖励近40项;出版学术专著近11余部、教材6种;发表论文15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2篇,CSSCI收录论文34篇。
实践教学:作为师范专业,承袭山东省特色专业“语文教育”的传统底蕴,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通识+学科专业+教师教育+创新创业+集中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依托“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团实践+综合实践”的四元结构实践育人模式,创设以“说读写研”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有效考核机制,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实训、教学技能竞赛等专业实训全方位强化学生师范技能,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学生语文教师。
第二课堂:该专业立足师范类特点,成立了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国学社”“北园话剧社”“蓝风诗语社”等将课程学习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国学达人、普通话、征文、朗诵、辩论等比赛活动,并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高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能力,规范师德,陶冶情操。
学生质量: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毕业时能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2017届毕业生共有96人,追踪到93人,2人考上博士,7人研究生刚毕业还未落实就业单位,44人从事教育工作,占已就业人数的52.38%,其中教师编39人,聘任制教师5人;2018届毕业生共有85人,追踪到65人,12人为在读研究生,39人从事教育工作,占已就业人数的73.58%,其中教师编34人,聘任制教师5人;2019届毕业生共有89人,追踪到89人,其中有10人为在读研究生,31人从事教育工作,占已就业人数的39.24%,其中教师编22人,聘任制教师9人。2017届、2018届、2019届毕业生考取教师编比例明显增高,表明学生从教意愿较强烈,毕业后仍继续努力争取考上教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