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传媒学院)于2024年12月起融合文学院、传媒学院各专业,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学专业,进行一体化办学。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精神,聚焦立德树人,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博士44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枣庄学院“青檀学者”3人。另有10余名“双一流大学”教授、博导和著名企业、行业专家为学院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历史学6个本科专业和小学语文教育、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编导3个专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学校最早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的两个专业之一。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700余人。
学院坚守“学生为本、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建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两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应用型专业建设群1个,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校级精品课程12门。
近年来,学院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省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等40余项,出版专著60余部、教材10余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近百篇;获得省社科成果奖4项、地厅级奖励60余项。
学院教学资源丰富,实验室总面积2400余平方米,设有非编实验室、数字绘画实验室、后期包装实验室、数字媒体实训室、演播室、虚拟演播室、综合录音室、摄影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数字新媒体实验室、录播教室、书写实训室、资料室等;建有萧红研究中心。同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专业共建,与杭州时光坐标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凤凰数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汉华国际(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创优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单位深度做好专业共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厚基础、有特长、能创新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积极开展高品位、学术性、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有师范技能实训中心、新媒体实训中心、对外汉语实训中心、写作实训中心、普通话实训中心、书法实训中心、演讲实训中心、阅读实训中心、国学教育中心(国学教育工作室)、圆通科学工作实训中心等实训中心;建有枣庄市融媒体中心、滕州市融媒体中心、市中区融媒体中心、台儿庄区融媒体中心、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枣庄市第九中学、枣庄市第四十六中学、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等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社团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定期组织话剧演出、作品剧编演、国学达人挑战赛、微电影大赛、文艺沙龙、诗文朗诵、演讲比赛、写作比赛、书法竞赛等活动,《文牛》文学社定期编印刊物。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面宽。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文学作品、诵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就业质量高,在公务员、事业编、研究生等各类招考中优势明显。学院承担日本、韩国、南非、孟加拉等10余批次的留学生、交换生培养;有国外经历的学生(留学生、交换生、实习生项目和国家汉办招考志愿者项目等)40余人次,国际教育与交流成效显著。
学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传媒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文学院(传媒学院)
202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