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为师打造生动课堂,在线教学演绎精彩教法——文学院车延霞等老师在线教学典型案例

作者: 时间:2020-03-16 点击数:

两千多年前孔子困于陈蔡而弦诵不绝,演绎了读书人的坚持;70多年前西南联大师生面对空袭而刚毅坚卓,演绎了读书人的奋发;2019年年末延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的停课不停学,则演绎着教者的诲人不倦和求学者的一心向学。张孝祥曾言“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无论怎样的非常事件,都无法阻挡教师教学以及学子求学的活动。

枣庄学院在本学期正式开学之前便提前谋划、提前布局,从技术指导等入手一步步引导教师们熟悉并运用在线教学这一方式,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截至3月12日,全院在线教学授课开课数398门,628门次;授课教师628人次,授课班级数447个,学生在线学习数30410人次,学生到课率98.98%。

这一背景下,枣庄学院文学院语文教研室的教师们和他们的学生们,用在线教学的方式,尝试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当2月上旬学院发布网上教学任务后,和学院的同事们一样,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网课。积极参加学院的培训,学习开设网课相关的技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采用异步spoc和qq直播的方式进行授课。前期范伟老师在中国慕课网上建立异步spoc,,完成四川师范大学靳彤老师团队《语文教学设计基础》国家精品课这一课程的导入,指导学生加入课程并按照班级建立慕课堂,进行线上作业的发布和辅导。同时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联系学习委员组织同学进入相应的群。

第一周以学生学习该课程慕课的形式进行。第二周开始范伟老师在QQ直播,第三周开始车延霞老师在qq群向任教的三个班级——18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1班、18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2班、17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1班直播。

笔者有幸随堂听了车老师一周3次,每次90分钟左右的直播课。三周下来,与其他听课的学生一样收获颇多而又意犹未尽。现将听课所得奉上: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上课前一天,车老师会在qq群发布课程预告以及相关的教案和文字资料,把主要的教学内容告诉给大家。第一次上课之前,提前一天在群里和学委等班干部做直播测试预演,保证直播中师生交流的畅通。因为之前已经有其他老师用这一方式上课,所以学生适应起来很快。

课前二十分钟,车老师就打开了直播间等着同学们的加入。这时直播间会有悠扬而让人心静的音乐传来,能够让同学们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融洽的课堂氛围

周一上午十点,时间一到,车老师就准时向18专一的同学们开讲。很多时候中间不休息,一口气直接讲下来。而周二,面对18专2的同学她的课又有新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周三,17本科1班的课程,这是难度会相对加大。可以说车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精准的施教。课后车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动态,对于学生线上提出的问题耐心辅导解答。

正因如此,车老师的课常讲常新。笔者一周听3次,觉得每一次都特别有收获,特别感到。车老师上课永远保持着她的激情和热切,隔着屏幕也会被她感染。通过语言,学生就会有一种浸入式的体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在课堂中不但学习了专业的教学论知识,而且还体悟到了进取的精神、奋发的意志。做教师应如此——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自己、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最后通过教书育人,把课程的精髓传到学生心里,同时又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车老师这样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人文温度的率先垂范,给即将踏入教师行列的学生们以感召。

三、布置课后作业

语文教学与课程论1QQ群的互动也是一大特色。虽然不能像面授一样提问和回答,但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车老师发布课程作业或者发布下一次的预习信息后同学们总是能热情响应。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及时也很真切。

四、良好的课堂反馈

课后听课者给予车老师高度评价。笔者摘录其中几条评语:

1.重难点突出,课堂案例丰富,既有理论的引领、古今教学现象的梳理,还有贴近实际生活的生动案例。课堂有驱动力。

2.三堂课三种生动的演绎!纲举目张、条理清晰。语言常带情感,演绎精彩课堂!有情感、有生命体悟的好课!!!

3.老师的现身说法非常生动!

4.课堂有启发性,有驱动力!总体感觉意犹未尽,还想听一遍!特别的生动!跟学习生活实际也很贴近。

5.讲课框架简明,宏观驾驭还有高屋建瓴。

6.内容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有提升力。

7.听车老师的课就会对一堂好课有直观的感受。。

8.事例丰富,道理深处浅出。讲课充满激情!引领力强。

9.既有专业深度也有人文温度!课堂很有感染力

10.既重拾学术史梳理和又注重时效性结合。

这就看出不一样的在线课堂里,一样的是授课教师的用心以及全情投入。疫情之下,这个课堂形式,也许是特殊历史时期在线课堂的一个缩影吧。观之文学院,再观之枣庄学院,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桃李不言,成蹊其下。躬耕教学,满院彩霞!观语文教学与课程论,心有所得,笔而记之。

撰稿: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室 郁辉

枣庄学院文学院 地址:枣庄市北安路1号 电话:0632-3786730 邮箱:zwx@uzz.edu.cn    鲁ICP备05047007号